![]()
2018年11月26日下午,上海法学家企业家联谊会在上海市政协委员活动中心隆重召开主题为“共话改革 共谋发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朱达人等市老领导与本市部分改革开放先行者,重大改革开放事件的亲历者以及广大联谊会会员一起,共同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展望扩大开放的美好蓝图。
座谈会由联谊会会长柴俊勇主持。座谈会气氛热烈,发言涌跃,精彩纷呈,让与会者产生了强烈共鸣。
柴俊勇同志不久前刚从“小岗村”学习归来,他说,今天的日子很特别,四十年前,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按下了“大包干”的大红印,“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起点。正是从那一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开启了伟大的实践征程。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年农家”院落的大包干签字室时这样称赞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的改革的标志。”总书记察看当年的茅草屋,了解当年农户们商量搞大包干在这里签字的场景,叮嘱要好好记住这段历史。
柴俊勇同志这一段颇有深意的开场白,仿佛一下子把大家带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与会同志顿时激动了起来,打开了话匣子。
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傅长禄紧接着发言,这位“77届大学生”,深情地回顾了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被北大法律系录取,与现任总理成为同学的故事,赞扬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明快果断。傅长禄说,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尤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及其后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意义重大。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从战略高度出发,一直关心上海的发展。小平同志自1988年后,连续七年在上海过春节。他老人家关心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外出视察。曾经担任过市政府警卫处长的巢文建接过话题,是啊,我有幸为小平同志做警卫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曾亲耳听到小平同志的教悔。
巢文建说,小平同志的伟大胸襟、亲切形象和他对上海人民的真挚情谊是我们这些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接着讲起几个亲历的故事,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春节期间正是猖獗之时。在这个关头到上海来,那是需要有点勇气的。小平同志是一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老人。他当时在杭州,工作人员跟他说,上海正在闹“毛蚶病”(甲肝),可是小平同志连一点犹豫都没有,口气很坚决地说,那我们更要去,我要和上海人民共同过春节。那一年,安排的春节联欢会,上海市领导决定,为了预防传染甲肝病,晚会结束后,中央首长不再上台接见演员。可谁也没有想到,演出一结束,小平同志主动要求上台。小平不仅上了台,和那么多演员站在一起,而且伸出手来与演员亲切握手。小平这样做,出乎演员意料之外,也出乎警卫人员的意料之外。要知道,当时上海本地居民怕传染也不握手。更让人意外的是,小平同志俯下身,亲吻了一个小演员,顿时晚会现场掌声雷动。听巢文建说到这里,座谈会会场也响起了一片掌声。是啊,几十年后的今天回忆当年情景,仿佛我们又见了一回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
担任爱建股份副董事长的范永进以 “感恩 感慨”点题,讲了他与上海改革开放经历过的几个故事。
他说,我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在上海,长期在这块热土上生活学习和工作,一直关注关心着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与惊人发展。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我始终与国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的40年,正是我从17岁到57岁的40年。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国开始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改革开放造就了我的丰富人生,也深刻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我十分幸运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既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范永进认为,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上海出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局面,上海开始腾飞,这些都是我们能切实感受得到的。90年代这十年中,我参与了很多工作,经历了利用外资、涉外法制建设、股市大发展、土地批租、服务领域开放等等。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开发开放浦东、建立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都是国家战略,我有幸都赶上了。
沈志先,在上海可以算是“老司法”了,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历任静安区人民法院院长,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院长,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沈志先同志是第一任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院长。沈志先告诉与会同志,在多年的审判实践中,上海法院不断探索创新知识产权审判方式和机制。1996年,浦东新区法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综合审判模式,该模式被知识产权法学家郑成思先生称为“浦东模式”并被最高法院认可,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他在发言中紧密结合个人的经历,历数了法治的巨大进步。回顾40年法治历程、分析40年法治轨迹、总结40年法治经验。“轻舟已过万重山”意味着40年来,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艰难行进,我们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到前进的每一个足印。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口号,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沈志先在回顾这段历史后明确表示,中国的改革正在经历“长风破浪会有时”。改革总是艰难的,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要开辟法治化的道路,我们包括我们的法学家企业家联谊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加座谈会的汤仁荣是海通证券第一任董事长。汤仁荣对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感触。作为第一代证券人,海通赶上首批券商末班车,引起与会人员的兴趣。汤仁荣说:我参与资本市场很早。1986年9月,当时的交通银行是一个新兴银行,要进行改革。我们领导看我年轻,便打算让我去接触一些新业务。当时的银行是分业管理,交通银行作为一家改革的银行,国务院特批可以混业经营。它的传统业务无法和四大行相比,所以在新兴业务中比较活跃,主要是两块业务,证券和保险。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证券市场。1988年9月,海通证券成立,我成为海通证券第一任董事长。其实一开始并不存在证券公司,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逐步有证券公司。我当时属于交行分行的,我下面的证券部最后独立成立证券公司。汤仁荣特别谈到,一波三折终获真空电子增发承销权。那时候我们主要做两件事,一是争取发行,二是柜台交易。当时全市共有七八个证券交易柜台,我们股票和债券都做。汤仁荣认为,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198 9年春夏之交风波发生后,国际上都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要停止,或者说怀疑我们是否继续走改革开放的路。证券市场是最能体现市场化的地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拿什么来证明我们会继续改革开放、走市场化道路?在这种背景下,抓紧成立证券交易所是最好的证明。当时上海市长朱镕基就提出筹备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所谓筹备就是没底的事。后来朱榕基市长去美国访问,当时记者就问他改革开放的情况,结果他在美国宣布:我们上海证券交易所年底前开业。但事实上,我们当时连办公地点都没找,非常仓促,下面的人都不知道。现在来看,政治背景大于经济背景,当时才8个股票需要交易所吗?不需要。虽然有流通需要,但柜台交易也能满足。所以,由此可见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需要。从这段历史来看,我们越来越佩服领导的决心和魄力。
翟建律师于2002年11月成立了沪上首家个人开业的律师事务所,同时也是以刑事辩护为特色的专业律师事务所。他认为惟有具备卓越信誉和精湛业务水准才能在当前改革开放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他是个“大忙人”。参加座谈会,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法治的进步,一定要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翟建在发言中例举了许多案例,他认为,刑诉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要关口前移,找对律师。风险和利益,是企业家关注的两个基础性问题,企业家唯有将风险和利益并重对待,才能够保证企业价值获得持续保持和增长。纵观企业风险,无外乎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而商业风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风险,或最终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企业最为常见、爆发率最高的风险之一,它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害,往往是企业难以承受的,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不太重视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只有当出现了法律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用法律手段去补救,其实法律风险是可以事先防范和避免的。企业法律风险的事先防范能使企业免遭不必要的损失。
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的赵定玉,曾长期负责上海工业战线党的工作,担纲并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谈起当年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形成一个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和整个国有经济的遇到的新问题如数家珍。赵定玉同志谈到,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上海工业企业改革进行了艰苦的摸索。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鼓励上海人民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给上海人民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上海工业系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抓住了机遇,大胆改革并大踏步前进的,说到种种进步,定玉同志显然很激动,也很自豪。
朱达人同志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亲历并参加过上海许多重大改革工作。从上海市委常委和市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休后也一直关心上海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企业与法的结合。朱达人同志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农村到城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如何从相对单一的工业基地中走出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上海面临着发展思路战略性的转变。1988年元旦刚过,上海的最高决策层就作出一个异乎寻常的举动,要组成一个代表团,到广东考察,学习广东的解放思想。朱达人同志就是从到广东考察这个话题入手,谈到解放思想,企业改革,浦东开发等鲜为人知生动感人的真实案例。朱达人谈到广东考察返沪途中一个细节,使人印象深刻:江泽民同志指着时任市纪委副书记的朱达人,要他说说考察感受。朱达人有些激动地说,要加快改革开放,以后谁不改革开放,我们纪委就检查谁。他的这句话,得到了江泽民的首肯。让人感到上海在党的领导下,从困境中奋起,在探索中前进这种伟大历程和精神。
曾经是“体制”内一员,原青浦供销社负责人,因改制后“下海”的民营企业家顾强,也在座谈会上积极发言,在介绍了经历过的艰难后表示,感恩改革、致敬改革,最好的方式是继往开来,拥抱新时代,用更坚定、更有力的发展,回馈改革,回报社会。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量变”走向“质变”、从“追赶”走向“超越”、从“脱困”升级为“转型”。
![]()
![]()
主持会议的柴俊勇很快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示我们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立场,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企业始终如一的重视、关心、支持。总书记对民营企业家的热情鼓励、殷切期待,对民营企业面临困难的深入分析,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出的有力举措,讲到了大家的心坎里。所以我认为,广大民营企业家不仅是同路人,而且是自己人。不仅是有益的补充,而且是骨干和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在我们党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下,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因改革开放而生,见证了改革、得益于改革更推动着改革,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必须倍加珍惜!
由于时间关系,原来准备发言的上海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公司曲虹妍和上海勤和互联网技术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潇改为书面发言。他们在发言中介绍了企业文化和创业经历以及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切身体验。
柴俊勇会长最后在座谈会小结时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对凝聚力量,奋力前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大家结合自身实际,用实在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畅谈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的生动的实践和取得的成绩,充份表达了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柴会长表示,联谊会要在回顾总结中把握时代的脉搏,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坚守初心,继续前进!
上海法学家企业家联谊会 须和平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