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23:30:34 星期六
协会刊物
当前位置:协会刊物  > 详情
心理学是助人的艺术吗?

提起「心理学」这三个字,许多人立刻想到「心理医生」、「心理辅导」之类的字眼。这个情况好有一比:好比提起「生理学」,许多人马上想到「医生」,乃至于「外科手术」。虽然医生必然学过不少生理学知识,然而,生理学毕竟不是医学。根据相同的道理,心理学也不等于「心理医生的学问」,或「心理辅导的学问」。当然,所谓「心理医生」是个暧昧的字眼,它有时候指「精神科医师」,有时候也指称从事心里治疗的「临床心理学家」。 「临床心理学」自然是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但是,它毕竟不是心理学的全部,也和「心理辅导」有不小的差异。

      然而,坊间最流行的「心理学书籍」却是「心理辅导」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探讨的通常都是各种的「心情故事」纠葛的感情、辛酸的爱情、恼人的亲子关系、难以承受的课业压力、以及生离死别的痛楚等等。这些书教导人如何去帮助自己与别人处理这些「永恒的人生课题」。我们社会中确实有许多这方面的专家--有些是心理学家,有些不是。他们每天聆听不同人的悲欢离合,然后帮当事人去发现其中的启示与意义,以便找到自处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中的某些人甚至宣称,「心理学」根本不该是一门讲究是非对错的「学问」,只能是一门「助人的艺术」。他们常常告诫别人,切忌用任何理论硬套到当事人的头上,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彼此的秉赋、处境、人生目标各不相同,适用于张三的不一定能套到李四身上。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这些「心理学家」来说,甚至可以说:他们穷其一生用来助人的,其实不是任何有系统的学问,而是一套自经验中千锤百炼出来的「技术」与不可言宣的「智慧」。

      于是,对于心理学的初学者而言,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心理学到底含有多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成分?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因人而异,全看你认为什么叫「心理学」:那些聆听技术与晤谈技巧到底算不算心理学?心理学是不是只是一种对于人生际遇的体悟?一种对人生真谛的洞察?反过来说,你当然也可以问:心理学该不该是以心智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乃至于:心理学该不该是门科学?这里有一个最让人动容的说法:「人怎么可以成为冷冰冰的科学的研究对象?」

     让我们回到「医学」的比方来。医生当然也是一种「助人」的行业,他们每天治疗的病人也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体质、营养状况、生命力等等都不同,每个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所取的态度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医生面对的病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医生的工作就好像修理一部正在路上奔驰的车子。要说这样的工作没有艺术成分,当然不合情理。然而,如果要因此而宣称:「医生不可以用冷冰冰的科学知识来助人」,恐怕也难以想像。

     心理学的真正问题在于,它还没发展到像生理学那么成熟的地步,使得临床心理学家在诊断与治疗心理疾患时倍感艰辛,处处需要自行摸索。假如我们希望有那么一天,临床心理学家能够像治疗生理疾病的医生一般,对于大部分的疾病都有不错的了解,我们便只能期待心理学是一门证据确凿的可靠学问,而不只是对人生的难以言宣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临床心理工作固然少不了艺术成分,然而这个工作的学理基础心理学,却只能是个不折不扣的科学。

     然而,我们还未说完整个故事。人生免不了会有痛苦与挫折,免不了面临各种抉择,当心理辅导工作者面临这些「永恒的人生课题」时,他所能依赖的自然不是任何有系统的学问,而是高度的「智慧」与巧妙的手法。你要怎样过一生,不是任何科学能帮你决定的。正如科学知识可以用来制造车子,却不能帮你决定开车的目的地,也不能为你决定要开多快,要不要闯红灯?纯就这一点来说,要说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门「艺术」,自然也不为过。

当然,并不是只有帮人处理人生的课题才叫「助人」。假如我们能够了解自闭症儿童独特的心智运作方式,我们就可能找到更有效的的方法来帮助他。假如我们能够知道一般人学数学时的思考历程,我们就能知道通常发生困难的所在,并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这是心理学可以用来助人的两个例子。事实上,有许多辅导工作者也运用心理学来助人,譬如说,运用心理测验或情绪与压力方面的学理。任何学问只要够深入与精确,就有无限的助人潜力。显然,心理学如果要发挥更多助人的功效,它需要的正是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如需咨询,请致电400-820-0701

联谊会刊物
JOURNAL
联谊会刊物